换妻

换妻-->学生工作-->校友风采

寻访校友足迹2 | 殷吴辉:从杭师实验室到游戏行业的蜕变之旅

时间:2025-09-19 10:33:36 文章来源 :学工 浏览量:5

2025 年 7 月 13 日,换妻 “循初心,探职路” 寻访校友小分队志愿者薛博文、缪黄皓、金佳欣,在仓前校区程序设计竞赛实验室的会议室内,与专程回校的 2021 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校友、现任网易游戏客户端开发工程师殷吴辉展开深度访谈。这场重返故地的会面对殷吴辉而言意义非凡,当会议室隔壁传来学弟学妹们熟悉的键盘敲击声 —— 那曾陪伴他整个大学时光的代码节奏,瞬间勾起了他对校园岁月的万千回忆。此次访谈不仅让实践小分队成员深切感受到他对技术的执着与热爱,更以其从算法竞赛到职场蜕变的成长轨迹,为在校学子提供了可复制的职业成长范本,助力专业学习与职业规划的深度融合。

4

杭师求学时光

热爱为引,深耕不辍

换妻 仓前校区的程序设计竞赛实验室,见证了殷吴辉从编程新人到技术达人的蜕变。2021 年秋,刚踏入校园的他便与 ACM 程序设计竞赛结下不解之缘,这份对算法世界的热爱,成了他整个大学时光的 “主旋律”。

“从编程新人到校队主力,只用了半年。” 谈及求学经历,殷吴辉的眼神里满是热忱。大一加入程序设计竞赛实验室后,他几乎把所有课余时间都投入到算法训练中 —— 当同龄人享受周末时,他在与数据结构、复杂算法鏖战;寒暑假里,他带领团队驻扎集训基地,常常为一道难题连续钻研两周。大二时,他接过校队队长的重任,不仅要精进自身技术,还要协调不同年级队员的训练计划,“西安那场 ICPC 区域赛最难忘,前四小时仅解三题,最后 60 分钟团队配合连破两关,从两百名开外逆袭到第 49 位。” 这场绝境中的翻盘,让他深刻体会到 “团队协作比个人能力更重要”。

集训的日子里,实验室的灯光常常彻夜通明。“别人的周末是电影和聚餐,我们的周末是与数据结构、动态规划死磕。” 殷吴辉坦言,备赛期间,他和队友们保持着 “白 + 黑” 的高强度训练节奏,寒暑假更是直接驻扎在集训基地,最长一次连续两个月没有回过家。有一次,为了解决一道涉及高级图论的难题,他和队友连续两周泡在实验室,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,画了上百张流程图,试错几十种算法,直到提交代码后看到评测机显示 “Accepted” 的那一刻,三个人在实验室里激动地跳了起来。“那种豁然开朗的喜悦,比任何游戏通关都更让人上瘾。”

作为队长,他不仅要提升自身实力,还要兼顾团队管理。面对队员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,他主动将训练任务拆解成 “基础题 + 进阶题 + 挑战题” 三个层级,让不同年级、不同水平的队员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;有队员因连续失利产生挫败感时,他会拉着对方去操场跑步,边跑边聊解题思路,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对方 “错题是最好的老师”。在他的带领下,实验室形成了 “互相拆台不如互相补台” 的氛围,团队凝聚力日益增强。

当小分队成员翻出了一张大合照时,勾起了学长的回忆,那是2023 年的 ICPC 西安区域赛,他记忆中最深刻的 “战役”。比赛前四小时,团队仅解出三题,排名在两百名开外,几乎陷入绝境。“当时大脑一片空白,但看到队友们没放弃,我就告诉自己必须扛住。” 殷吴辉迅速调整策略,让擅长数学建模的队友主攻一道几何题,让熟悉字符串算法的队友攻坚另一道难题,自己则负责代码优化和时间把控。最后 60 分钟,两人先后提交成功,排名一路飙升至第 49 位,最终斩获银奖。“虽然没拿到金奖,但那次逆袭让我明白,团队协作才是算法竞赛的灵魂。”

5

技术成长之路

靶向突破,步步为营

从算法竞赛的 “解题高手” 到游戏开发的 “职业工程师”,殷吴辉的转型之路,充满了精准规划的智慧。2023 年 11 月,结束竞赛生涯后,他敏锐地意识到,竞赛能力与职场需求存在差异 —— 前者侧重 “快速解题”,后者更需 “工程落地”。为此,他制定了清晰的转型计划:三个月内攻克游戏客户端开发的核心技术栈。

“游戏开发离不开 C++ 和计算机图形学,这是必须啃下的硬骨头。” 他从图书馆借来十几本专业书籍,每天花 6 小时系统学习,做了近千页的笔记;为了理解游戏引擎原理,他拆解了开源引擎的核心模块,逐行研读代码,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在技术论坛发帖请教,甚至给行业大佬发邮件提问。“有次为了搞懂‘渲染管线’的一个细节,我连续三天泡在学院实验室,对着显卡手册一点点推导,最后在凌晨三点终于弄明白时,直接趴在键盘上睡着了。”

项目经验是简历的 “硬通货”。意识到自己项目经历不足后,他主动参与了 CMU15-445 数据库实验项目,独立实现了基于 B + 树的非聚簇索引,将算法竞赛中积累的逻辑思维转化为工程实践能力。2024 年 5 月,他成功入职不鸣科技,担任游戏客户端引擎开发实习生,负责修复已发行游戏中的人机 BUG。“刚入职时,完全不懂游戏人机的驱动逻辑,看着几万行代码头皮发麻。” 他从零开始,白天跟着 mentor 熟悉业务,晚上回家啃《游戏人工智能编程》,周末还跑到公司加班,把人机行为拆解成 “巡逻 - 攻击 - 躲避” 三个模块,用竞赛中学到的状态机算法优化逻辑,最终将人机反应速度提升了 30%。虽然因项目调整,优化内容未能上线,但这段经历让他摸清了游戏开发的真实流程,也让他的简历有了 “游戏引擎实战” 的差异化标签。

“技术成长就像搭积木,竞赛是地基,专业学习是框架,实习是添砖加瓦。” 殷吴辉总结道,正是这种 “缺什么补什么” 的靶向学习法,让他在短短半年内完成了从 “竞赛选手” 到 “准工程师” 的蜕变。

6

求职实战经验

策略先行,心态制胜

2024 年的春招与秋招,是殷吴辉职业路上的 “实战演练”。从最初的 “广撒网” 到后来的 “精准钓”,他的求职策略不断迭代,最终成功突围。

春招伊始,他采取 “海投策略”,将网易、腾讯、字节等大厂的 C++ 开发岗投了个遍,却因 “项目经历单薄” 屡屡碰壁。“前五次面试都栽在了‘工程经验’上,有面试官直接说‘你的算法很厉害,但不懂游戏引擎,我们要的是能上手干活的人’。” 这次打击让他清醒地认识到,“垂直领域的经验比泛泛的能力更重要”。于是,他调整方向,重点投递游戏公司的实习岗,最终在 5 月初拿到了不鸣科技的 Offer。

实习期间,他一边积累项目经验,一边为秋招做准备。“每天下班后,我会花两小时刷面试题,周末则模拟面试。” 他专门制作了一份 “面试复盘表”,详细记录每次面试的时间、公司、岗位、面试官提问的 15 类高频问题(如 “C++ 内存泄漏如何排查”“Unity 引擎渲染原理”)、自己的回答漏洞以及改进方案。“比如第一次被问到‘多线程同步机制’时,我只答了互斥锁,后来查资料才知道还有信号量、条件变量,第二次面试遇到类似问题,就能答得更全面。”

秋招时,他已手握 “竞赛金奖 + 游戏引擎实习” 两张王牌,策略也从 “海投” 转为 “精准投递”,只瞄准网易、腾讯等大厂的游戏客户端开发核心岗。技术面中,他凭借扎实的 C++ 功底和对引擎原理的理解,能深入探讨 “如何优化游戏卡顿问题”“跨平台适配的难点”;HR 面时,他则重点展现对游戏行业的热爱 —— 聊自己玩过的游戏、分析其设计亮点,甚至提出 “如果我来做这个功能,会如何优化” 的想法。“有次网易的 HR 问我‘为什么选择游戏行业’,我把自己从小学玩《梦幻西游》到现在想做‘有温度的游戏’的经历讲了一遍,HR 当场说‘你对游戏的热情藏不住’。”

面对求职中的焦虑,作为 ENFP 的他有自己的解压方式:每天早上跑步半小时,晚上和实验室队友组队刷题,“把焦虑转化为行动”。“看到别人早早拿到 Offer 时,我也会慌,但想想自己的进度表,就知道按节奏来就好。” 他说,求职就像算法题,每个步骤都有其意义,“AC(Accepted)可能会迟到,但绝不会缺席”。

经验分享与未来展望

回望在杭师的三年,殷吴辉充满感激:“学院的实验室 24 小时开放,教练们随叫随到,辅导员在集训时给我们订夜宵、送毛毯,这些支持让我能心无旁骛地追梦。” 他认为,杭师大给予学子的不仅是知识,更是 “试错的勇气” 和 “成长的土壤”。

对于学弟学妹,他给出了 “三维成长公式”:竞赛 + 项目 + 实习 = 技术岗竞争力。“竞赛能练思维,项目能攒经验,实习能明方向,三者缺一不可。” 他特别提醒,要尽早明确职业目标,“如果想做游戏开发,大二就可以开始玩引擎、做小游戏,别等到秋招才临时抱佛脚”;面试后一定要复盘,“同一个坑别踩第二次”;遇到挫折时,多想想自己的 “初心”,“我每次卡壳时,都会想起第一次写出‘Hello World’的兴奋,那种对技术的热爱,就是最好的动力”。

如今,即将正式入职网易雷火事业群的殷吴辉,已开始规划未来:“短期目标是吃透网易自研引擎,长期想参与 3A 大作的开发,让玩家在游戏里感受到技术的温度。” 他坚信,从杭师实验室到游戏行业的舞台,只要保持热爱、持续深耕,每一行代码都能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。

此次访谈结束时,殷吴辉望着实验室里刻苦训练的ACM实验室的后辈,送给小分队成员一句话:“技术的路很长,但每一步都算数。” 这句话,既是他对自己成长的总结,也为在校学子点亮了职业路上的一盏灯。

7

(图/文 吴婧)